document.write('
')原创 乾隆作诗4万首,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,该怎么看待这件事?
2022-04-28 11:47 来源: 趣趣大盘点
原标题:乾隆作诗4万首,只有一首选入小学语文课本,该怎么看待这件事?
关于乾隆帝的“诗才”,近来成了人们揶揄和取笑的佐料。
大家都说,你乾隆每天玩命一样地写诗,一个人写了四万首,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,但是结果怎么样?全是臭屁诗,成了个全民笑话。
但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,一个人爱好写诗,总该不是什么大过吧?
他写了诗,就算他有意卖弄和炫耀什么,也不能说是什么大恶吧?
他又不强制您捏着鼻子天天读、天天背,真的没什么。
想想看,一个人能在时间、精力都相当有限的前提下,能够写出四万首诗,而且,没有谁强制他这么做,写诗不带任何任务性;也不是为了赚稿费;不是为了升官发财,这说明了他对写诗是真心的喜欢。
所谓“情之所至,诗无不至”是也。
我并不是想为乾隆辩白什么。
是的,乾隆写诗,很多是信口就来,写下来了,又缺乏贾岛、李贺等人“吟安一个字、拈断数根须”的“推敲”精神,很多是大白话、口水诗。
但这些口水诗,总比现在很多人推崇的“穿越大半个中国去怎么怎么你”、“不能容忍便后不冲便池的人”之类,要强一丢丢吧?
随便举一首乾隆即兴作就的口水诗,大家共赏一下,或者真不想您想象中那么不堪。
如:《过蒙古诸部落》。
识路牛羊不用牵,下来群饮碧溪泉。
儿童骑马寻亡牯,只在东沟西谷边。
看,就是大白话,语言质朴,不加雕琢,却把放牛儿童的情趣、野趣勾划得活灵活现。
老实说,各种文学题材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性的,如先秦胜在散文;两汉重于大赋;尔后是唐诗、宋词、元曲、明清小说。
诗歌的发展鼎盛期是唐朝,别说乾隆只有一首诗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,到底又有多少个明、清诗人的诗可以收入小学语文课本?
和乾隆同时代的纪晓岚?刘墉?还是沈德潜?
大家都称赞纪晓岚、刘墉、沈德潜这几个人作的诗好,是大诗人,大学问家。
是的,他们的诗才都比乾隆强。
甚至,还有很多段子说,这首著名的“一片两片三四片”的前三句是乾隆写的,第四句卡壳了,是这三个人中的一个救急,帮他补上的。
这其中,说是沈德潜代作的最多。
清末民初天嘏所著的《满清野史》就有提到:沈德潜经常帮乾隆补笔、甚至捉刀。后来沈德潜告老还乡,将这些诗收录在自己的诗集里。结果触怒了乾隆,惨遭罢祠夺谥,墓碑被推。
但是,查《清史稿》可知,沈德潜死后被追罪,是他为徐述夔的悖逆诗集做了不当的序言所致。
乾隆本人有时虽然以吟诗矜夸,但当面对谀臣奉承上“金声玉振、函盖古今”“神龙行空、瞬息万里”之类的颂词,乾隆也觉得赞誉过当,有些难为情,连说自己的诗是“拙速”,也就写着玩儿的。
乾隆也承认,自己的许多御制诗,“或出词臣之手,真赝各半”,但自己“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转贻后世之讥”。